編者語 「蹲點‧台灣」活動為中華電信基金會舉辦的志工服務活動。今年總共有25組大專學生,在暑假中,到全台灣多個社區,花15~20天時間,為當地社區做志工服務及拍攝記錄影片。《商業周刊》以媒體專業從旁協助,指導學生寫作文章和提供取材建議。
這21個偏遠社區,從台中、雲林、彰化、台南、屏東、南投到花蓮、台東。多數學生在活動開始前都沒去過這個地方,卻十分渴望在盛夏去那邊服務人群,為台灣這塊土地盡份心力。
《商業周刊》網站將從7月9日起,編輯團隊將精選參與學生的蹲點日誌,彙編後於每週三刊登在「蹲點‧台灣」專欄部落格上,讓我們一起透過這些年輕的眼睛,看看這些同樣在台灣,你我卻都沒有機會去體驗的生活、想過的事情。
大家好,我們是來自台師大的王歡與瀞慧。王歡,社會教育學系大三,平時喜歡陪伴小朋友、打羽毛球和慢跑,也喜歡認識不同文化、嚐試新事物,是個親和力十足的大姊姊;瀞慧,設計學系大一,平時喜歡觀察與設計美的事物,也喜歡突破自我與跳脫框架思考,是個年紀輕輕就非常獨立成熟的女生。
兩人就讀同校,也是同一教會的好朋友,共通點是都喜歡「用影像說故事」,今年夏天,我們前往雲林古坑鄉華山華南社區進行為期15天的蹲點,希望能夠熟似更多的社區好朋友與夥伴,紀錄下許許多多故事,並和大家分享這份美好回憶。我們認為:「青年行動力,就是踏出舒適圈,付諸實踐,讓行動成為我們的思考!」
愛玉哲學
余清健大哥口中的「籽仔」就是我們熟悉的愛玉。從採收愛玉開始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,很難從它的外觀顏色去判斷到底成熟了沒,余大哥說:不是我不教你們,是因為我自己也不知道。
完全憑著他種植愛玉十幾年的直覺,這真的很難有絕對的規則去依循,連像大哥這樣頗有經驗的人有時候還是會失敗,一直在愛玉這個產業裡尋找研究,大哥就像是馴獸師想要控制愛玉的桀驁不遜,我很欣賞他這樣的精神,一直在鑽研學習他的愛玉哲學。
愛玉的製作需要經過好幾道程序,採收、削皮、烘乾、翻面、再烘乾。每一道都馬虎不得。舉例來說,翻完愛玉子,尾部要朝下把它排整齊,在排的過程中,要避免壓到太久,還需要曬太陽三天三夜,經過細心的烘烤,讓愛玉子呈現金黃色。這些程序如果有一個部分稍有出錯,那整批的愛玉就不會成功,洗出來的愛玉就不會成形,無法成為有口感Q彈的愛玉。
「愛玉,看似簡單,卻是一門不簡單的學問。」余清健大哥一再重複這句話。
的確,每一樣看似理所當然的事物,背後都有著偉大的學問!大多數人,或許平常嘴裡啖著美味的食物,但是否曾想過它的由來?或者是由哪些辛苦努力的人,正在為這樣的美好付出?
當我們開始去瞭解並親身參與愛玉的生產與製作過程,才真的能體會到這些農民們的辛苦,也打從心裡深深地佩服與敬畏他們。生命中許多的美好,並非徒然發生,而是因為許多默默的幕後英雄的努力,謝謝他們!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-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