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歲跟母親學烏克麗麗,長大與女神卡卡同台為英女王獻藝,這種只有高音、沒低音的簡單樂器,是傑克.島袋永遠的「家」。
無論因為瑪麗蓮夢露或大仁哥彈奏蔚為風氣,烏克麗麗從不是樂器演奏主流。但,一個非音樂科班的大學中輟生,憑著自學,將烏克麗麗推上世界級演奏廳,與女神卡卡一同在英國女王前獻藝。
這個人便是傑克‧島袋(Jake Shimabukuro);人稱「烏克麗麗之神」(Jimi Hendrix in Ukulele)。《紐約時報》(New York Times)稱他「烏克麗麗大師」;搖滾樂代表雜誌《滾石》(Rolling Stone)更稱他「烏克麗麗英雄」,他的演出讓人驚豔到下巴都掉下來。
他是如何讓簡單如烏克麗麗的樂器,登上世界殿堂?
夏威夷有超過百年的烏克麗麗傳統,傑克四歲跟母親學琴。十歲時,傑克的父母離異,母親為要獨自養大兩個兒子,同時兼差兩、三份工作,每天為兒子煮好晚餐,便到酒吧上班,回家時已凌晨兩三點,與小孩聚少離多。
他珍惜家人
為給媽媽好日子,努力創新
離婚剝奪與母親相處的時間,讓傑克很沮喪。晚上做完功課,只要想念母親,他便彈起烏克麗麗,彷彿回到從前媽媽在身邊唱搖籃曲的場景;「所以烏克麗麗永遠給我家的感覺,」他回憶。
傑克每天都要為母親等門,為媽媽點算當晚小費,才放心上床睡覺。十三、四歲時,有一晚他發現母親工作時間晚、做那麼久,才多賺五十美元,傑克對母親說:「我以後長大成人後,一定讓妳不再那麼辛苦賺錢。」
「我以為是玩笑話,沒想到成為事實,」傑克的母親卡蘿‧島袋回憶。
《富足》一書作者戴曼迪斯(Peter Daimandis)認為,創新背後的四大動力:好奇心、貪婪、恐懼和意義,其中又以「意義」的驅力最大。對傑克而言,烏克麗麗的意義是對母親的愛和承諾,超越一般學習者「趕流行」、「學學就好」,也產生超越尋常的創新動力,為日後將烏克麗麗推上演奏廳奠定基礎。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-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