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平輪紀念碑 家屬盼移出營區
2015-01-20 21:55:04 聯合報 記者丘采薇╱即時報導
1949年一場船難,太平輪上一千多名從上海出發的乘客沒能如期抵達基隆,只有少數人被救起,1月27日成為罹難者家屬最痛苦的日子。如今太平輪事件即將滿66年,目前已78歲的張昭雄,想起那天在碼頭等不到父親,內心仍難以平復,激動落淚。
「太平輪」因導演吳宇森而搬上大螢幕,但對罹難者家屬而言,他們心中的太平輪,不等於電影中的愛情故事,張昭雄說,「電影和真實情況是兩回事,我很不想再講這段歷史,因為一講就會忍不住情緒。」
張昭雄是國內體育界知名記者、球評,他還記得那一天,和姐姐張昭美一起到碼頭迎接父親,但只等到沉船噩耗,他說,「很多人以為太平輪故事跟鐵達尼號一樣,但完全不同,鐵達尼號是有錢人出去玩,但我父親是因為國共內戰,才不得不回到上海結束事業。」
太平輪事件之後,政府在基隆港邊立了「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」,但隨後因紀念碑被畫進海軍營區內,從此紀念碑與家屬被鐵絲網隔離,若家屬要祭拜得申請,還有時間限制。
張昭雄與其他家屬曾經向基隆市文化局反應此事,隨後也到國防部及文化部尋求幫忙,希望將紀念碑移出營區,但總是不了了之,張昭雄說,「小時候紀念碑沒有圍起來,現在去看一定要申請,不懂為什麼。」
曾有家屬向國防部陳情此事,但國防部回應,必須所有家屬同意才能遷出紀念碑,令家屬覺得不近人情。張昭雄說,「我們家屬的目的不是抗爭或反抗,只是爭一個公道。」
張昭雄曾率團至上海參加太平輪罹難者公祭,他說,「那三天,眼淚都流乾了。」他不強求1月27日能和228一樣變成國定假日,但希望至少家屬想到基隆看紀念碑時,能夠方便一些。
民進黨籍立委鄭麗君今天在立法院會提出臨時提案,建請行政院重修太平輪紀念碑並遷至基隆中正公園或其他適當場所,她表示,太平輪事件是所有台灣人的歷史,不分黨派及族群。她也呼籲政府組成推動小組,納入民間團體及家屬代表進行跨部會研商。
太平輪事件罹難者家屬張昭雄(右二),希望目前位於基隆的「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」能夠遷出營區外。記者丘采薇/攝影
分享
Recommended article: Chomsky: We Are All – Fill in the Blank.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-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