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產業如何突圍? 「要四贏,不要四輸」
2015-02-02 05:05:21 聯合報 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理事長秦嘉鴻
全球經濟競爭激烈,台灣產業環境日益嚴峻,政府與企業如何攜手突圍,我認為大家應有「要四贏,不要四輸」的思維。
經濟發展是台灣的主軸,唯有產業能夠繼續發展下去,政府才能有稅可收、勞工有工作可做,社會才有永續發展的環境,這就是「四贏」;相反的,近年來政府不斷修訂法令,提高企業經商成本,使廠商增加人力與經費支出,政府單位動輒開單處罰,若產業無法繼續發展,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政府稅收減少、勞工失業與環境變壞的「四輸」,這絕不是全民之福。
尤其,台灣的經濟要發展蓬勃發展,最重要的是社會和諧與政治穩定,朝野共同合作,經濟才能夠步上軌道發展。
為了國家的前途發展,呼籲朝野能夠捐棄成見,做到「政黨靠兩邊,企業擺中間」,讓朝野領袖坐下來好好談一談,政局能穩定,企業才能放心持續投資。透過企業與政府攜手,才能成長出讓台灣企業茁壯強化的競爭力。
當前台灣影響產業發展的問題很多,包括土地、員工、設廠及投資環境各種面向,建議政府以輔導代替處罰,營建優質投資環境,並提高都會型園區容積50%,以促進台商「鮭魚返鄉」的投資意願。
另一方面,也期望中央及地方政府秉持責任分擔,資源共享的原則合作,並建立「各部會單一聯絡窗口」的便利措施,提昇產業競爭力。
此外,台灣也應該加快與重要貿易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,增進台灣全球競爭力,引領產業深耕台灣、走向全球。
從現實面來說,台灣想參與國際經濟組織非常困難,但台灣卻也非參加不可。若台灣無法加入國際經濟組織,光是關稅問題,台灣產業就吃虧很多。然而,參加國際組織也要有相對、平等的立場,台灣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。
政府也可以透過民間組織先行先談,相信在政府與民間的共同努力之下,必能讓「世界走進台灣,台灣走向世界」,再創台灣經濟的新奇蹟。
Recommended article: Chomsky: We Are All – Fill in the Blank.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-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