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maniaque (maniaque)
看板PC_Shopping
標題Re: [閒聊] 以前很紅,現在卻少見的零組件品牌
時間Sun Aug 4 11:09:40 2013
※ 引述《WeAntiTVBS ()》之銘言: : ※ 引述《ultratimes (翻滾吧!毒爆)》之銘言: : : 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 : : 這邊是什麼意思?TDP不是熱功耗嗎? : 應該是指以前AMD的CPU熱量都超高 : 從K6時代就是這樣了 K6 K6/2 K6/3 ??? 其實都還好.... 甚至 K7 其實【根本都還好】 wiki 資料
http://tinyurl.com/fwuwe 從 Slot A 的 Athlon ,到 雷鳥核心 的 Athlon ,最高也不過 【72W @雷鳥 1.4Ghz 】(跟現在 Phenom 95W 125W比起來...沒啥,對吧) 當然,相對於當時的 P3 , Tualatin Core Celeron 跟 P3-S 比起來 Athlon 確實 很熱 而且,當時尚未設計雙路12V 的 CPU 獨立供電設計(這設計是從 P4 開始) ps.以前處理 slot A 的 Athlon 主機板問題,就碰過幾張主機板的 20PIN 電源接頭部份接頭 "融化黑化" 的情況.
: K7延續這樣的傳統下去 核心晶片改成跟P3一樣沒有鐵蓋保護 FC-PGA 是當時的散熱較佳的設計(直接接觸散熱面), 只是因為這個設計,在蓋上散熱模組時,要多注意, 而一般消費者組裝者較為欠缺這個技術,加上一些扣具跟 散熱片都是比暴力的,所以災情偶有產生(尤其是for AMD).
: 所以一堆人風扇裝下去壓壞裸晶變成杯具只能認賠的慘況 : 以及忘了上風扇 或是風扇太重把塑膠socket上扣的地方弄斷(尤其是只固定一個孔的) 當時沒想到散熱片會去用銅質材料做到這麼重,又忘記做強化支撐的空間
: 就把CPU冒煙燒掉的 也很杯具!! 當時 AMD 的 CPU 沒有設計完善的過熱降頻保護機制(Intel P4 就有這玩意了)
: 當年的P3(土拉丁以前)沒有鐵蓋 也沒有四個緩衝墊 : 記得當時intel原廠風扇比後來P4的還要難搞... 會嘛?手邊還有在拆裝 Intel 原廠散熱風扇,很好拆呀...因為這種設計一直 沿用到 AM2 AM3 P4 S478才難拆吧. 要用羅賴把把四個塑膠卡筍同時都撐開,才可以把散熱模組取下.
: 保固條款有變過 終保定義=公告停產一年後就不保了(?) 吃過一次鱉....256MB 的一條.... 至於 512MB SDRAM 就有返修新品.
: 現在有現貨換貨較阿殺力的 就是屬於華人創立的外商 金士頓 : 創見近幾年來因為部分不肖二手商以不當換貨手段與方式 說真的,其實創見的做法有點瑕疵,不過也不能怪創見. 因為二手商確實靠這種低價收購壞品然後整批換新方式牟利
: 影響導致保固判定與方便性越來越受到限制了..簡單講就是被玩壞了..... : : 以前連捷元 聯強 都有掛上他們品牌的記憶體 ARMAS , PQI 一些廠商都有讓通路代理商貼牌,不過產品都有原始生產廠商的mark
: : 還有以前記憶體特別強調 台製 : : 不知道那是不是品牌 : 那是通路商品牌的記憶體 還有亞銳士(現在專心在台中做建案) : 通路商品牌記憶體 有保一年的 也有保三年的.. : 聯強品牌當時看到比較多都是用PQI顆粒的記憶體 : (因為買過不少條 64MB 128MB 256MB我都買過用過) : : 有些甚至沒品牌,就 台製 128MB SDRAM PC133 之類.... 現在也有....只是改成 DDR3 而已....
: 華擎不是新的牌子 只是以前沒有銷國內市場 而且以前都出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.. 當時成立 Asrock ,華X 想法其實就跟現在手雞差不多. 因為華X 產品線價位定位在中高檔,換言之中低階組裝市場都被微X技X精X所把持 大家走薄利多銷照樣大賺錢,而華X 不太甘願直接下海, 作踐自己的招牌跟價位來搞紅海(不是 Foxconn,鍋董別來告), 但又垂涎覬覦這塊大餅 (OS:老子什麼都比你強,CD下去,還有辦法做到比你們穩比你們快,客戶又捧場), 所以透過成立 Asrock 來撈這塊市場的錢.
: : 陞技可是老玩家最愛用的板子,而且是第一家可以直接在BIOS中調整CPU頻率的板子 : : 在之前倍頻 外頻 電壓 都要透過JUMP或DIP去調 : : 更早前還用過明致主機板 還有什麼 太久了都忘了 : 這家跑去大陸了(這家板子我也買過 用過一張DIMM超難裝的) 明X 就是現在的 精X ,借殼上市....
: : 不過手中還有一本 聯強主機板的說明書 真的是掛聯強的,不過應該不是聯強做的 : : (記得是Socket A界面的板子) : 多是DFI(友通科技)生產的板子 掛聯強的牌子販售 正解,當時聯X 多半委託 DFI 代工,不過聯X主機板應該出現在自己的品牌雞裡面.
: 還有GVC(致福科技,這家比較知名的產品是電話撥接的MODEM) : : IBM 就是冷氣牌買下 現在冷氣也算WD系了吧 : : 另外還有Quantum Maxtor 以及ExcelStor(易拓) : : 當時IBM市占應該是最高的,玩家則愛用Quantum和Maxtor : : 反觀Seagate一直被稱梭魚烤魚,但卻是目前存活下來的那家 : Seagate最有印象有幾種 底部用鋁板把晶片蓋起來的這一類系列(從5400轉到梭魚都有) : 以及U系列 用橡膠包覆硬碟本體(但是經驗上 這系列讀寫效率比較差 多以5400rpm居多) : 從梭魚4之後才開始慢慢改成現在這種外觀 : : (至於WD在那段時間似乎還消失了,在Quantum退出後才開始對他有印象) : 當年沒有代理商代理這家硬碟 : (松景有出現過一陣子 後來消失了 因為後來聯強也加入代理 捷元也是) 松景?? 論真算,其實算是被強搶吧.... 當年 WD 並不知名(捷X主代Q , 聯X 跟亞X士主代 S ...M 誰代的忘了), WD 那時硬碟主走 OEM ,放在主機裡面賣的 所以松景代了 WD 來賣......順順的做 但可能捷 X 看到這塊餅,開始批貨來賣(WD 官網沒有捷X 影子) 大概做到最後,market 做起來, 最後反而 捷X 扶正了.........(商場....就是這樣)
: 以前WD不只有出硬碟 還有出其他東西 例如顯示晶片(WD90C31等.........) WD 當時做很多產品的,反倒是專做硬碟的一個一個被收購.....:D
: : TEAC 32倍這台可是當時CD-R燒錄時的專用讀取機啊 : : 當時其他家都在衝倍數 40倍 48倍 50倍 52倍 最高到56倍 : : 但TEAC的32倍硬是比別人高倍數賣還貴,但是讀取能力也靠北的強 : : 其他家的機子常讀到品質差一點的CD-R就挑片,唯讀TEAC和Plextor的能讀 : : 當時其實Plextor更貴 更不會挑片 但似乎比較少見又貴 反而買的人不如TEAC : : NO~NO : : 早期S3晶片才是大宗 : 個人最早期剛接觸電腦的時候 ET4000是大宗 分幾個階段..... 1.dos -> dos 中文 2.dos(中文) -> windows GUI 3.windows GUI -> Windows GAME (WinG) 4.Windows GAME(WING) -> DirectX 第 1 階段,代表性就是 ET4000 第 2 階段,開始百家爭鳴,代表性則是 ET4000W32 系列,WD90c33,S3開始出來 (此時是 ISA 轉變到 VESA 世代,EISA 算是配菜) 第 3 階段,就是 S3 Trident 等的產品世代(高階的就不談了...) (此時 VESA 淘汰,開始往 PCI 世代移動). 第 4 階段,其實可以再細分幾小塊. 4a ,Voodoo 世代 (PCI ),使用自己的 3D 引擎跟 API 4b ,Nvidia Riva 世代 ,使用 DirectX API,開始過渡到 AGP
: 後來才是S3竄起 後來nvidia出了 Riva 128以後 就正式奠定了NV王朝的興起 : Geforce的問世 這個名字後來也正式定立了其品牌價值(到今天15~16年有了..) : : 後來玩3D推出了巫讀卡 他是要和原本顯示卡一起用才能用的3D加速卡 : : 這家已經被NV併了 : 巫毒卡是3Dfx出的 初定位為外加卡 必須用外接線路從顯示卡接到巫毒卡上才能正確使用 : 在那個螢幕都還是以類比D-sub與CRT的年代下 畫面會變模糊是一定的 看線材吧.......而且是 by pass (跑 GAME 時,切換到顯卡去,所以只能跑 Full Screen ) 但這種過度低階使用硬體方式,Win95 或許還過得了關, 但可能容不得在 Windows 98 甚至是 Windows NT 下使用
: 後來有巫毒Rush = 縮減巫毒卡上記憶體(2M)加上爛爛的2D顯示卡(4M)組合而成的產物 應該是 2 + 4 吧.........
: 但是效率差4M的巫毒一代就是了..而且2D顯示卡也無法選擇 : 後來還有個巫毒2 很多國外玩家喜歡把兩張巫毒2卡用排線串在一起成為SLi 就是現在顯卡分散計算的濫觴, 一張電路板無法放上兩套運算組,就改成用兩張卡片去放,然後一人算一半畫面
: 這個功能後來3Dfx被Nvidia收購走以後 藉以發揚光大... : 喔對了,S3是被威盛收購走了..成為威盛晶片組內建顯示核心的基底一部份 中後期吧....當初威剩買下 S3 ,目標是對 Intel 的專利交叉授權 以降低使用 Intel GTTL 專利的門檻,免得做一個晶片組一直被告告告. but Intel 要婊 VIA /SIS 的手段,多如牛毛.......... 等到最後, Intel Chipset 風起雲湧, VIA/SIS 大勢已去....... 現在 VIA 只能做一些機控的慢速小電腦.....
: : 另外SiS顯示卡也很紅過,遙想當年SiS 6326幾乎是文書機的首選 6326 當初賣點是在 DVD 半硬解.....那時候電腦只能撥撥 VCD , DVD 解壓縮運算需要更高的CPU 硬體需求,所以 6326DVD 迅速打下市場 等 6326DVD 市場打下後,接下來再推出 cost down 版的 6326(就是 上面提到的文書機用卡,當時cpu也慢慢更新,運算能力增加,6326dvd 這種中高單價品,就比較沒有市場)
: : 另外還有一家M開頭的晶片廠商,但是從來沒用過他家產品就是了 : Matrox G系列是平面設計 尤其是MAC使用者最愛的顯示卡品牌 : 在台灣代理商叫做整體數位 因為價格高 消費等級用過的人不多 因為以專業為主 : 也是最早有單卡雙顯示的廠商之一 Matrox Millennium 跟 Millennium 是當時的高階顯示卡........ 之後推出G100 ,再之後跟著 AGP 時代推出 G200 不過,後來開始 Windows DirectX 表現一直輸給 Ati 跟 Nvidia 雖然後續推出 G400 G450 G550 怕黑拉等,雖然顏色純畫面佳,但 跑 GAME 就是輸人... 最後就退回專業領域了(醫療,繪圖,監控....)
: intel有出過i740獨立顯示晶片 用AGP的 但超杯具 (這晶片的顯卡很多廠商出過) : 從此以後不再生產這種獨顯晶片了......因為這不是他們的專業與強項......... 這張是練功用的. 後來 Intel 發現,既然做不贏獨立卡,那......內建在晶片組上,送給客戶用 讓只需要單純顯示需求的,不需要再去採購一張顯示卡,不也是一種勝利????? 於是乎,Intel 第一款內建顯示的 i810 晶片組 出現了.......
: 早期麗台自己研發的卡 尤其是S3的 光華指定的消費者不少 在三大廠跨足做顯卡以前 : 是這樣子...華碩是從這後來才開始推出顯示卡產品的 Leadtek 卡,有自己調教的 BIOS ,採用較佳的記憶體顆粒, 在 Windows 測試上數據比其他家好.
: : 以前還有承啟 恩雅 創巨(現在還有在做外接音效卡) 以及想不出名字的廠商 : 承啟後來改叫華東承啟 本業是主機板 還有做顯卡與RAM等產品 : 恩雅企業 頂堅科技 這兩個頂多就是貼牌.. : : 所以以前品牌並不比現在少 : 機殼在早期以白色平躺為主 後來才是以直立式為主 以前買的常拆都被我拆到爛了... : 全漢早期以代工為主 FSP 早期是做國外生意的,台灣能見度不高,但其實一些光華店家 就有拉這家的 PSU 在賣(當年打工的店,店長認識這家的大股東)
: 海韻不知 記得也是老牌子了 這家當時不太走台灣零售市場,但在非大廠的高階主機或伺服器會看到.
: : 請別忘了妻萌(誤) : 七盟 以前組電腦不推人家用隨殼power的時候 都喜歡推這個牌子 : 因為它當年用料不錯 有足瓦 (說穿了就是重量比較重而已.......) : 風扇還有溫控 七盟當時是零售通路的一線牌吧......
: 這10年來 消失了不少廠商 甚至連個灰燼都沒了 但都變成了回憶 如此而已 回憶 +1 --
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 ◆ From: 118.171.226.94
推 ultratimes :AM2 AM3目前風扇的設計 應該是沒有在intel平台出現過 08/04 11:33
→ ultratimes :intel P3風扇設計 和AMD K7 以及Socket插槽的眾多 08/04 11:34
→ ultratimes :CPU一樣 至於P4是採用兩條壓條的扣具 其實用一隻手 08/04 11:34
→ ultratimes :就可以壓起來了,只是壓條要收好 08/04 11:35
→ ultratimes :之後就改成容易彎板的push pin AMD則是目前的板手 08/04 11:35
→ ultratimes :扣具 AMD目前的板手扣具只有用在K8(Socket 754) 08/04 11:36
→ ultratimes :之後的所有產品 intel產品不曾用過 08/04 11:36
推 force5566 :k7的扣具真的很難用,可能是我用習慣現在的關係 08/04 11:43
推 tint :有沒有Intel Slot1反過來就可以插進AMD SlotA的八卦 08/04 11:50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 'You Say What You Like,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' - http://www.medialens.org/index.php/alerts/alert-archive/alerts-2013/731-you-say-what-you-like-because-they-like-what-you-say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