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NASA Goddard Photo and Video@flickr, CC BY 2.0
菲律賓有嚴重的風災,而台灣政府只捐了一點錢。和捐日本海嘯的金額比起來,少非常多,因此引起外媒的「質疑」;而國內民眾對這些外媒的質疑頗有不爽,因為菲律賓之前才殺我們的人哩。我看了一下外媒的報導,它們談的點其實是想把這個話題做往「南海爭議」,只能說是「關切」,不太能說是「質疑」。
回到比較根本的議題,我們應該捐給菲律賓嗎?或捐款多少才叫適當或正確?
捐款濟眾,是種被稱為「慈善」的德行,而「慈善」又來自於「勇」這種更根本的核心德行。「勇」不是那種拿刀衝出去砍人的勇,而是「犧牲自己以幫助他人」。所以「慈善」必然和犧牲自己有關,不論出錢出力,都是有所「犧牲」。
評估的重點就落在「犧牲的程度是否適當」。德行是不偏不倚,保持中庸才叫「德」,捐太多或捐太少都不對。有些宗教團體認為捐很多或全捐才叫「大德」,那也只是該宗教團體的內部自爽,整體社會通常不會這麼腦殘,因為這種捐法不利整體社會穩定與存續。
那如何拿捏出錢出力的「中庸」標準?能不能給點具體的標準?我認為,這種出錢出力,其適當與否和個人的條件相關:除了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,有錢人郭杯杯多捐一些,沒錢人周小弟少捐一點之外,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標準,就是「良心安不安」。良心是種既客觀又主觀的東東。
台灣人對日本海嘯巨災大筆捐款,很可能是看了災區慘況,感到「於心不忍」,惻隱之心是也,所以捐款甚多。惻隱之心就是種良心,而良心是我們在家庭、社會生活中所培養出來的能力(當然也可能是由先天內建在大腦中的基礎所發展出來),有助於我們在講求合作的社群中存活,也有助於該社群本身的存續與發展。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