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理週刊遇襲 凸顯記者編輯更難為
2015-01-17 15:11:03 中央社 紐約16日專電
最新一期法國諷刺雜誌查理週刊,再度以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畫像作封面,引發新聞自由及寒蟬效應激烈爭論。美國專家指出,媒體與記者角色難為,愈來愈容易遭受攻擊。
西方媒體堅持新聞自由,轉載查理週刊(CharlieHebdo)最新一期封面圖像,週刊更狂銷190萬份,但另一方面也激怒穆斯林,但向來標榜自由派的美國「紐約時報」(New York Times)考量避免爭議而不刊載。
紐約外交關係協會(CFR)訪問美國非政府組織「自由之家」(Freedom House)負責年度新聞自由調查報告的專家凱利格(Karin Karlekar)指出,新聞記者愈來愈成為遭受攻擊的目標,雖然恐懼與擔心不該影響編輯判斷,但許多媒體會關注安全問題。
凱利格指出,考量合宜或敏感以決定是否刊登的爭辯一直存在,歐美不少媒體認為那些圖像具有高度挑釁及冒犯意味,但也有媒體直指這是瞭解故事全貌不可或缺的元素。
她說,恐懼暴力報復,永遠不應是否決發布任何訊息的考慮因素,但全球化浪潮使現今媒體的編輯自然會考量記者工作的安全性,不願意讓他們冒任何風險。
凱利格說,最終編輯還是必須依個別媒體編輯政策做判斷,而媒體更應相信自己的選擇是最有效,也是以最誠實方式報導新聞事件。
至於查理週刊遭恐攻是否對媒體產生寒蟬效應,她分析,須視媒體如何界定「寒蟬」,並舉2005年丹麥發生的漫畫爭議為例,當時許多媒體選擇不登,但歐美不少主流媒體,甚至部分伊斯蘭媒體,也轉載丹麥的伊斯蘭爭議漫畫。
凱利格表示,這次恐攻是至今有紀錄以來對媒體記者最嚴重的單一攻擊事件。在面對民主價值、人權和寬容等議題時,新聞記者愈來愈成為廣泛攻擊的目標,不管是來自極端激進分子或獨裁主義者。
Recommended article: Chomsky: We Are All – Fill in the Blank.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-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